贊助商鏈接 |
侵害樹木的害蟲可分為蛀干類、食葉類、刺吸類三種,科學家對癥下藥,分別有專門的天敵來對付;但以蟲治蟲并不能100%讓害蟲絕跡,因為讓一個物種(哪怕是害蟲)滅絕同樣會帶來災難;雖然我國是世界上以蟲治蟲防控技術(shù)的“鼻祖”,但產(chǎn)業(yè)化始終是邁不過去的大坎。
去年北京市屬公園投放了近6.5億只天敵昆蟲,用來防治害蟲,數(shù)量創(chuàng)歷年之最。
當越來越多的化學農(nóng)藥“鍛煉”出害蟲的耐藥性,導致藥殘超標的時候,以蟲治蟲便凸顯其獨特優(yōu)勢。比如說赤眼蜂可以在害蟲蟲卵上寄生并繁殖,可建立并擴大種群,始終保持著對害蟲的源頭壓制。
公園里侵蝕樹木的害蟲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種是蛀干類害蟲,花絨寄甲、腫腿蜂就是對付該類害蟲天牛的;第二類是食葉類,比如美國白蛾具有超級能生(一只越冬雌蛾一年最多繁殖2億只后代)、超級能吃(三四天內(nèi)可將一株樹的葉子吃光)、超級能逃、組團作案等特點;第三類是刺吸類害蟲,汲取植物汁液,掠奪其營養(yǎng),比如蚜蟲,粉虱等。
當天敵昆蟲越來越多,害蟲不夠時,這些天敵會不會成為另一種害蟲?
這是不可能的。天敵的取食具有專一性,當害蟲多時,它們因食物豐盛就加快繁殖;消滅樹上的害蟲后,它們也就因缺乏食物而死掉,某種程度上,天敵與害蟲保持著動態(tài)上的平衡。
我國早在公元300年左右就有以蟲治蟲的記錄,當時南方人利用生性兇猛的黃猄蟻捕食各種害蟲。即使在當下,我國在生物防治技術(shù)領(lǐng)域的科研水平也保持著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
常群集在葉芽、嫩芽上“為非作歹”,造成落葉和枝梢枯萎,乃至造成整枝、整株死去的吹綿蚧是一大害蟲。我國科學家從澳大利亞引入澳洲瓢蟲,取食吹綿蚧雌成蟲,從而成為以蟲治蟲的樣本。
無論從國外引入,還是從不同的區(qū)域遷入,天敵昆蟲的繁育技術(shù)并不簡單。經(jīng)過大量調(diào)查、篩選、鑒定后,必須選擇自然界中優(yōu)勢的天敵資源,同時,馴化它們,使其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有些天敵可能是從高溫、高濕的南方進入北方低溫、干燥的環(huán)境,如何通過改良,讓天敵們迅速地適應,考驗著科研工作者。
推薦閱讀:楓香樹
推薦閱讀:楓香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