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鏈接 |
賈青松是在林業(yè)大院長大的,土壤和“插穗”貫穿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期。1991年他報考大學(xué)時毅然選擇了南京林業(yè)大學(xué),開始了自己對林業(yè)知識的系統(tǒng)學(xué)習(xí)。
“我們班,一大部分人的名字都是和樹木有關(guān),如今十幾年過去了,同學(xué)們說的最多的還是樹,我們都覺得這輩子跟樹木有著解不開的情分了。”賈青松望著眼前的一片栽滿樹苗的土地,說這里是他工作了十幾年的地方。
現(xiàn)在,賈青松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林業(yè)工作站副站長,日常工作主要是負責(zé)格爾木市人工林區(qū)的四萬多畝林地管護、防火和灌溉等工作,腳踏土地、種養(yǎng)樹木是他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林地就是他的天然辦公場所,樹木就是他工作的“勛章”。
跟隨著他的腳步,映入眼簾的樹木裝點了格爾木地區(qū)的角角落落,這可是賈青松的驕傲。走到一棵小楊樹苗前,他停下了腳步,望著修剪過的樹干說道:“如今,我們引進栽植的品種很多了,但是在我小時候栽的基本都是‘插穗’,也就是楊樹條子。清楚地記得1985年我讀小學(xué)二年級的時候,我們開始種起了新疆楊和河北楊,不過種植的數(shù)量都不多。”
談起種植時遇到的困難,賈青松解釋道:“格爾木的土壤堿性大,土地貧瘠,水分蒸發(fā)量大,天氣較寒冷,這都是我們在種植時需要解決的問題。正如我們?nèi)嗽诨钪鴷r需要足夠的含氧量,樹木也需要溶氧量,不然就會影響樹木的養(yǎng)分吸收和成長速度,修剪樹木就是為了保證主干能充分的吸收到養(yǎng)分。”
賈青松說別人有書香世家,而自己卻出自“樹香世家”。
1964年,賈青松的外公和一位蒙古族朋友跟隨著一位老紅軍成立了格爾木市林業(yè)站,大家都親切地叫老紅軍王站長,他們一心撲在了格爾木市的綠化建設(shè)中。而且除了外公,他的母親、爺爺奶奶、舅舅舅媽也都是做林業(yè)工作的。
“當(dāng)時困難多,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樹苗太少,沒處買,我外公他們每次從老家背過來,一個人背上一兩百根,有時候為了多背點,減少行李的負擔(dān)。而且那時候交通也非常不方便,每次走一趟至少需要三四天。一開始成活率非常低,但他們中沒有一個人有過放棄做綠化的想法。”說起自己引以為豪的外公,一股喜悅的情緒爬上了他的眉梢。
“格爾木有一處聞名的‘楊柳巷’,這個名字是有來頭的,當(dāng)時我外公和王站長舍不得扔掉有‘問題’的插穗,就帶領(lǐng)著大家把剩下的一百多個‘插穗’植在一條巷子中,后面這些楊柳還居然真的都長大成才,還成為了這個巷子的特色。”賈青松把雙手圈成一個碗狀說道:“現(xiàn)在楊樹巷的很多樹都有這么粗了!”
“我兒子如今聽到哪里有一棵樹死了,比我都還要著急。”賈青松從小帶著兒子跟著他種樹,了解樹木的成長情況,是這個家庭的“必修課”。只要有時間,他領(lǐng)著兒子一起栽樹護樹。“草木知識,兒子了解得不比我少,我們一家三口從十幾年前就開始種樹,現(xiàn)在兒子長大了,樹也長大了。”
賈青松邁著堅定的步伐在苗木間穿行,留下一個如同楊樹般挺拔的背影。讓戈壁灘綠樹成蔭,這不僅是賈青松一個人的期待,也是所有格爾木人的期待。
推薦閱讀:石榴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