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鏈接 |
你信嗎?在干旱半干旱區(qū)荒地植樹造林,0到30厘米的表層土壤中,有機碳和全氮儲量在造林后分別顯著提升了131%和88%,荒地造林后土壤碳、氮儲量的增幅要顯著大于農田造林和草地造林。
5月3日,一項來自中科院新疆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的研究得出這一結果。該所科研團隊通過數據整合分析對此進行了評估,相關研究近期發(fā)表在《總體環(huán)境科學》雜志。
這一研究結果可以為新疆在內的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土壤肥力的恢復與提升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對于制定有效的固碳減排措施以遏制全球變暖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土壤是一個巨大的有機碳庫,其中27%的土壤有機碳儲存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這些區(qū)域在全球碳循環(huán)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些有機碳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通過造林或增加植被覆蓋,可以改變土壤中有機碳和全氮儲量。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李蘭海的研究團隊收集了大量過往發(fā)表文獻中的相關數據,同時基于MetaWin平臺對數據進行整合分析,得出一系列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顯示,干旱半干旱地區(qū)0到30厘米的表層土壤中,有機碳和全氮儲量在造林后顯著提升。造林前土地利用類型是影響土壤碳、氮動態(tài)的最主要因素,其中荒地造林后土壤碳、氮儲量的增幅要顯著大于農田造林和草地造林。造林樹種也會對碳、氮動態(tài)造成影響,栽植落葉闊葉樹種后土壤碳、氮儲量的增幅最大,且效果要顯著優(yōu)于栽植常綠闊葉樹種。相比之下,不同造林后時間長度下的土壤碳、氮動態(tài)并沒有出現顯著性差異,這意味著造林在短期內就能發(fā)揮出巨大的固碳和固氮潛力。
李蘭海介紹,經過對比分析,在荒地上栽植落葉闊葉樹種具有巨大的固碳和固氮潛力,今后科研人員將對研究結果進行進一步驗證。
推薦閱讀:落羽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