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鏈接 |
2015年10月25日,易有德家中最值錢的家當就是這6000元買的農用三輪車,干農活、賣種苗都少不了它。記者胡九思 攝
我叫易有德,今年31歲,江夏區(qū)山坡街高峰村村民。
我是江夏區(qū)山坡街高峰村村民易有德,我家曾是村里的貧困戶,依靠苗木種植產業(yè),如今不僅脫貧出列,日子還越過越好,走上了致富路。我家受益于精準扶貧政策,一路上總有支持與關心,讓我們堅守產業(yè),對奔小康充滿信心。
回村“撿”起苗木產業(yè)
村委會“牽線”種苗送到家門口
2010年,我和妻子楊海燕結婚,當時扯了4萬元的債。之后很快有了大女兒。當時,我在外地打零工,月收入只有兩三千塊錢。養(yǎng)家、還債,一年忙到頭,全部收入刨去生活開銷,沒有節(jié)余。就這樣,我家陷入貧困境地。
擺脫困境得靠雙手,結束在外打工,我?guī)е拮优畠夯氐酱謇,在村委會和扶貧工作隊的引導、幫助下,我把曾經的家族產業(yè)“撿”了起來——種苗木。
2015年10月17日,易有德與妻子孩子在自家的苗圃大棚內。他們相信:他們腳下的土地加上勤勞的雙手,能讓他們擺脫貧困。記者胡九思 攝
苗木種植是我們高峰村的支柱產業(yè)之一,在這里,我感受到村里對我家產業(yè)的大力扶持和創(chuàng)業(yè)關懷。
記得2011年秋天的一天,高峰村黨支部書記余良忠和村黨支部副書記李中杰來到我家,與我交心談心時,給我支招:“你父親以前是村里的苗木種植能手,他雖然現(xiàn)在不在村里了,你可以接著干呀!”我說出疑惑:“搞苗木種植沒太大信心,資金不足,還擔心種出的苗子沒人收呀。”余書記聽了我的心里話,馬上給我吃了一顆“定心丸”。他告訴我,武漢法雅園林集團有限公司自2003年開始就在我們村建了苗木生產示范基地,可提供種苗,負責回收,還提供技術指導。“你就放心干吧,我們當支持你的后盾!”聽了余書記的話,我頓時全身熱乎乎的。
沒過幾天,一車樹苗真的運到了我家門口,隨車而來的還有法雅園林集團有限公司的一位園藝師。他告訴我,這些苗子免費供我試種,還把我?guī)У教镩g,手把手教我如何扦插小苗和后期護理。之后,他還邀請我到他們公司的苗圃參觀,手把手教授養(yǎng)護技術。就這樣,我成了法雅園林的簽約農戶。那段時間,我專心學習、勤勞耕種,終于換得了收成,嘗到了產業(yè)脫貧的甜頭,一來二去,心里慢慢有了底。
我決定一定要把種苗木的家庭產業(yè)做大。
漸漸地我家苗木種植上了規(guī)模。我提高種植量,從20萬株提升到40萬株,我家苗木種植凈收入有4萬多元,成了附近9個村的小型樹苗銷售狀元。
2016年,我家從高峰村貧困戶名單里出列。
脫貧只是新起點,想要日子過得更好還要多想辦法,擴寬增收渠道。2016年開始,苗木行情持續(xù)低迷,為穩(wěn)住脫貧成果,已再婚在外地成家的父親易學仁回到這個家里來,操持苗木種植、照顧家人,我抽身與妻子前往宜昌一家鞋服廠做工,有了一份新的收入。從此,“苗木種植+外出務工”的家庭創(chuàng)收模式持續(xù)到現(xiàn)在。事實證明,這個模式很適合我家情況,如今,家庭年總收入可達十來萬元,奔小康之路走得穩(wěn)穩(wěn)的。
2018年7月17日,易有德和妻兒還在城中打工,易有德的父親正在收拾新房的院后,準備多栽種綠植,修建一個小花園出來。記者胡九思 攝
幫扶很精準
一句牢騷話換來一條平坦碎石路
這些年來,脫貧致富路不平坦,但我從來不缺信心,這離不開扶貧政策與支持。
我家與苗圃之間曾經沒有路,要翻過一片坑洼的荒地,那里一下雨就變成泥巴地,加上苗圃不通水,澆水得肩挑車推,苗木護理旺季,我不是陷在泥洼里艱難前行,就是在運水路上被亂石絆倒。這種困境曾讓我一度想放棄苗木種植。
那天,山坡街扶貧辦與村委會干部來我家走訪,他們問我:“目前的困難是什么?”我脫口而出:“沒水沒路,產業(yè)不好搞啊。”當時,一位干部在本子上寫了點什么。
我以為當時只是發(fā)了句牢騷,沒人會當回事,但事實不是這樣。
之后,村干部多次上門考察我家周邊環(huán)境,向我了解情況。一天,村黨支部副書記李中杰來我家,拍著我的肩對我說:“村委會剛剛研究通過了,投一筆錢,給你家往田地里修條碎石路,再把水管也鋪進去。”
很快,我看到一條平坦的碎石路出現(xiàn)在我家旁邊。當我踏著這條道路來到田間,打開新鋪設的水管為樹苗澆水,渾身仿佛有著使不完的勁兒。
后來,村委會還投了6萬元,把我家田間的機耕路也升級成碎石路,還送我到市農校培訓。平時,扶貧工作隊、村委會總在幫我們聯(lián)系銷路、介紹項目,這些支持正是我家產業(yè)發(fā)展需要的,真正體現(xiàn)了“精準”,讓我家堅守苗木產業(yè)有信心,克服了種種困難堅持了下來。
勤勞肯干,又有那么多力量支持著我們,我和父親心中有個愿望越來越強烈,那就是把苗木產業(yè)越做越大,相信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
2020年11月8日,易有德的父親易學仁和村干部以及記者在自家的新房下座談。記者胡九思 攝
【扶貧干部點評】
江夏區(qū)委辦公室駐高峰村扶貧工作隊隊員孫健
持續(xù)幫扶
為勤勞父子脫貧加力
易有德家種植苗木有基礎、有技術,這幾年,我們針對他家的幫扶重點在產業(yè)上,包括鋪通一條通往他家田地的碎石路、為苗圃鋪設噴水管、將機械作業(yè)路鋪成碎石路并修長拓寬,還提供化肥、實用技術培訓、對接銷售渠道等支持。
易家能脫貧摘帽、日子越過越好,一方面受益于持續(xù)幫扶的加持,一方面還在于他勤勞肯干。在脫貧的路上,易有德與父親易學仁始終沒有停下腳步。他們堅守苗木種植,從不叫苦叫累,還采取父親在家守產業(yè)、兒子在外務工打拼的方式保持營收穩(wěn)定。
這對父子倆脫貧勁頭足,他們經常說:好日子要靠自己奔,勤勞才能致富,多流汗日子總會越過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