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鏈接 |
黑足鱗毛蕨室內(nèi)耐旱性強
蕨類植物的“先祖”們經(jīng)歷了神秘的恐龍時代,后來由于地質(zhì)變遷,多數(shù)被深埋地下。現(xiàn)如今的蕨類植物大多是矮小的草本植物,因為實在太不起眼了,在很多人眼中,它們就是路邊的雜草,正因為如此,這些“蕨代佳人”的美麗也被愛美的人們忽略。
“文竹、吊蘭這些綠色植物,不僅適合日常家中裝點,也是空氣凈化器。”孫起夢說,很多蕨類植物其實姿態(tài)飄逸,很具備觀賞性,也同樣有改善空氣的功能。“它們耐陰,好打理。”她介紹說,在野外,蕨類植物大多喜歡陰濕的環(huán)境,但如果放在家里養(yǎng),濕度的要求則很難達到,因此耐旱性非常重要。他們選了6種南京本土比較耐旱的蕨類植物進行盆栽試驗發(fā)現(xiàn),有的在野外很耐旱,回到室內(nèi)卻很嬌弱。
“闊鱗鱗毛蕨的表現(xiàn)就是截然相反。”一起參與研究的劉興劍告訴記者,闊鱗鱗毛蕨在野外很耐旱,但是到室內(nèi)盆栽進行耐旱試驗時,存活率非常低。“野生蕨類植物抗性的觀察,容易受表面現(xiàn)象迷惑。”他表示,在遇到更嚴苛的生存環(huán)境時,表現(xiàn)可能與自然條件下觀察到的情況很不一致,“因為蕨類植物本身的遺傳性將起決定作用”。他說,像黑足鱗毛蕨室內(nèi)盆栽耐旱力非常強,可能就是受其遺傳特性的影響,它本身或者它直系祖先應該有在干旱地帶生長的經(jīng)歷,后代在遇到類似的干旱環(huán)境時,誘發(fā)了它對干旱的適應或忍耐力。
這對“夫妻檔”研究蕨類植物
采訪中,記者意外了解到,孫起夢、劉興劍這對研究蕨類植物的搭檔竟然是兩口子。他們的生活時時刻刻都離不開植物,枯燥辛苦的研究工作也因為對植物的鐘愛而變得溫馨起來。
1996年,從南京林業(yè)學校畢業(yè)的孫起夢、劉興劍,和另外兩個同學一起被分配到中山植物園工作。因為當時不是一個班,二人在學生時代并不熟悉。“我知道她的文筆特別好,留下的印象非常好。”回憶起戀愛時的甜蜜,劉興劍憨憨地笑了起來。戴著眼鏡的劉興劍看上去有點嚴肅,因為從事科研工作,接受采訪時也非常嚴謹。不過那時的他在孫起夢眼中絕對是個“潮人”。
“他是園林設計專業(yè),是全校錄取分數(shù)線最高的,班上個個都非常優(yōu)秀。”孫起夢回憶說,劉興劍有一件粉紅色的西服,“在那個年代,很前衛(wèi)”。原來,劉興劍和同學逛街時,在商場看到一款西服有粉色、紫色、橙色,很多種顏色,就每人買了一件,“穿起來非常前衛(wèi),個個又都是學業(yè)上拔尖的人物,女生自然都‘側(cè)目’了”。
分到植物園后,一幫年輕的小伙子、小姑娘經(jīng)常一起結伴到紫金山去認植物。“十幾個人一起集體活動。”劉興劍笑著說,當時獨處的機會很少,直到有一個師兄結婚,他們兩個人同時都去幫忙布置新居,好幾天都在一起,覺得這姑娘真不錯,心里就萌生了愛意。他還沒來得及表白,半路就殺出一個“程咬金”——有同事要給孫起夢介紹對象。
因為是住集體宿舍,女生在樓上,男生在樓下,樓里發(fā)生點什么事情大家都知道。總是有事沒事去找孫起夢探討問題,有什么活動都積極地去邀請她參加……其實劉興劍那點小心思,早就被大家洞悉,“當局者迷”,只有孫起夢還“后知后覺”。“要給我介紹對象的同事告訴我,劉興劍在樓道里看到她后,狠狠瞪了一眼。”說到這里孫起夢笑了起來。
“相親事件”觸動了劉興劍,再不“出手”,好姑娘就可能被別人“搶”了。趕緊拿著出差時買的一條水晶項鏈表明心跡了。
給妻子做助手和保鏢“游”紫金山并不浪漫
提起選擇和植物打交道,孫起夢和劉興劍都笑著說是“誤打誤撞”,“報考專業(yè)時沒想那么多,真正做起來,就愛上了這份事業(yè)”。
2007年植物園南園要建一個蕨類植物園,當時植物園一直沒有專門研究蕨類植物的專家,這個任務就落到了孫起夢身上。要摸清楚紫金山到底有多少蕨類植物,就必須進山實地考察,一去就是一天,劉興劍自然成了妻子最好的“助手”兼“保鏢”。
帶上水和干糧,在紫金山里“轉(zhuǎn)”一天,在外人看來絕對是件浪漫的事情,“不是去看風景,去的都是荒無人煙的地方,山溝溝里,她一個人,會遇到危險,我肯定不放心。”劉興劍說,在野外會遇到很多意外情況,不小心摔一跤是常事。不過有一次妻子不小心從山坡上滑下后,看到一種蕨類植物有點與眾不同,帶回去一研究,才發(fā)現(xiàn)是一種少見的鳳丫蕨。
俗話說“距離產(chǎn)生美”,同一個單位上班,在野外一待就是一整天,“有沒有覺得‘美’少了?”面對記者的調(diào)侃,劉興劍笑著說:“沒有,工作的時候,我們的注意力都在植物身上呢!”
一家三口旅行成野外工作者
在孫起夢和劉興劍的生活中,處處都有植物的影子,就連兒子耳濡目染也是個“植物迷”。
今年10歲的劉書浩在中山小學讀四年級,“路上常見的各種植物他大部分都認識”。孫起夢告訴記者,全家人一起出門旅游,常常變成在野外工作者,兒子也參與進來。只要看到少見的植物,夫妻二人總要研究一番,可以的情況下會采集一些帶回來,而且會拍很多照片,“常常是旅游結束回家才發(fā)現(xiàn),又忘記留影了,拍的全是植物”。
還有一次帶兒子去中山陵玩,她和劉興劍又忍不住觀察起各種蕨類植物,兒子跟在后面,看到一株小欒樹,特別喜歡。因為不是少見的植物,在確認不會破壞環(huán)境后,他拿起工具挖回家栽培。有研究植物的父母,小書浩有什么問題都能得到答案,沒多久,他發(fā)現(xiàn)自己精心栽培的小欒樹葉子開始變黃,“澆水、施肥,很認真護理,怎么還會生病呢?”劉興劍說,是兒子水澆多了,導致欒樹根系呼吸不暢。“親身體驗后,他印象非常深刻,才知道原來水澆多了竟然是壞事。”山東北海道黃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