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鏈接 |
今年是李喜嬋加入合作社種植苗木的第8個年頭。這幾年,她每年有近萬元的收入,生活是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說起這幾年的發(fā)展,李喜嬋說:“自家的收入變化和村集體產業(yè)分不開,小樹苗讓俺過上了好光景。”
亂安村是個脫貧村,過去村民大多以種植玉米為生,收入微薄。2015年,為了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帶領村民脫貧增收,亂安村在幫扶單位市園林管理局的幫助下,發(fā)展苗木種植產業(yè)。為了發(fā)展壯大產業(yè),村里還成立了合作社。經過幾年的發(fā)展,如今村里的苗木種植基地有50畝,種植著膠東衛(wèi)矛、金葉女貞、櫻花、西府海棠、榆葉梅等園林苗木。
李喜嬋是村里較早加入合作社種植苗木的人。“村里剛開始發(fā)展苗木種植產業(yè)時,好多人猶豫。有的擔心不會種、不會管,樹苗活不了。有的擔心苗子賣不出去、掙不到錢。那時,俺也有些猶豫。當村干部給俺們講了苗木市場、講了扶貧政策,駐村第一書記張世明給俺們講了產業(yè)規(guī)劃,表示會請專家教俺們種植管護技術,俺的心才放平,也堅定了加入合作社一起發(fā)展苗木種植產業(yè)的信心。事實證明,俺們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李喜嬋說。
李喜嬋家有2畝地,以前種玉米時,刨去種子、化肥等投入,年景好的時候每年能收入1000多元。亂安村有了苗木種植產業(yè),村民們學技術、搞經營,好多人已經走出鄉(xiāng)村,成為苗木經紀人。在這種環(huán)境下,李喜嬋也成了苗木種植管理的行家。提起自家的變化,李喜嬋笑了:“以前俺種過地,但只會鋤草,現(xiàn)在打藥、剪枝、起苗、栽苗、包苗這些活俺都會。靠著小樹苗,俺也像變了個人,精氣神兒也不一樣了。”最讓李喜嬋驕傲的是自己的剪枝技術——她修剪的樹苗形狀美觀、觀賞性強,有時她還會為合作社的社員做技術指導。“俺加入合作社,干一天活能掙70塊錢。今年3月到現(xiàn)在,俺已經有了近7000元的收入,比之前種玉米多了不少。”李喜嬋臉上滿是笑意。
脫貧后,在幫扶單位市城市管理局的支持下,村里的苗木產業(yè)發(fā)展越來越好。如今,有了苗木種植產業(yè),亂安村徹底變了樣,村級集體經濟壯大了,村里美了,村民日子好了。“這幾年,俺家換了新電視機,換季買的新衣裳多了,伙食好了,也不需要子女們接濟了。這樣的日子俺挺滿足。”李喜嬋說。(李旭榕)